—— 广东描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蓝图

     以绿色低碳智慧安全城市建设为引领,以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为中心,以提质增效、补齐短板为主线,以创新组织协调机制和投融资模式为保障,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促进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切实增进全省民生福祉,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这幅蓝图,正是由日前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广东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详细描绘的广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蓝图。

 

审时度势,抢抓战略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实现全省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宜居城镇建设全面推进。

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内外部联通有效增强。至2015年底,全省城市道路面积率达到12%;城市轨道交通已建成运营线路条数16条,总长452公里。

绿色智慧建设逐步推进,城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至2015年,全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92平方米/人,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7.32%,建成绿道10976 公里,累计完成96.5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里程。

公共供给体系逐步完善,城市安全水平有效提升。至2015年,全省供水管道总长达66302.24公里,用水普及率为98.46%,其中2015年供水综合生产能力、服务人口同比2010年分别增长达17.56%、26.57%;供气管道总长达22604公里,燃气普及率为97.6%,其中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30%,比2010年提高9个百分点。

城市垃圾污水设施加快建设,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至2015年,全省共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111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16%;建成污水处理厂449座,建设配套管网总长2.3万公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2283万吨/天。

“十二五”期间广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要求及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城市发展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临着地区发展不平衡、供需出现新矛盾、建设质量不高、管理总体粗放等问题,亟待统筹解决。

“十三五”时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低碳绿色、智慧城市的时代发展潮流,为广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指明新方向;全面统筹,质量优先、建管并重,为广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新要求;“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为广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了新领域;补短板、促增长、保民生,为广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催生了新动力。这些新形势、新机遇,都让广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要求,新任务。


提质增效,八大任务统筹推进

“十三五”期间,广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规划》提出,广东必须遵循省市联动,区域统筹;绿色智慧,重点突出;提质增效,安全为重;创新驱动,开放发展的原则,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争至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高效、绿色智慧、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全省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实现提质增效,促进广东实行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八项主要任务,重点工作摘登如下。 


完善综合交通设施,构建便捷交通网络

科学规划与改造城市道路桥梁,着力推动步行与自行车道交通系统先行示范建设,促进综合客运枢纽与多种公交方式零距离换乘,构建与城市空间发展相匹配的轨道交通网络。“十三五”期间,加快建设综合客运枢纽公交衔接项目32个,城市道路项目931个,建设道路里程4364公里,其中至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城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占全方式出行的55%,城市轨道建设里程达到1400公里,建成集中式充电站1490座、分散式充电桩35万个,建立起以机场、高铁站为核心的区域型枢纽和以城际轨道为核心的城市型枢纽的组合交通枢纽体系。

加快海绵城市建设,保障城市水安全 


以建设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目标,提升城市雨洪管理能力;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质铺装,推广透水技术。至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完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新建、改造雨水管网5718.5公里,改造雨污分流管网2131.1公里,新建、改造排涝泵站241座,新建、改造水闸72座,治理城市内河水系2270.2公里,新建雨水调蓄设施115座,新建涝水行泄系统36个,构建有效解决内涝风险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

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改善城市水环境

“十三五”期间,全省规划改扩建水厂的设计规模为1425.5万吨/日,供水管网改造建设规模为2603公里,至2020年全省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深入开展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十三五”期间全省规划新建、扩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规模为688万吨/日,新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道8755公里。全省污水处理设施改造规模872万吨/日,新增城市污泥处理处置能力5325吨/日。强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十三五”期间全省完成243个黑臭水体的整治工作,至2020年各地级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

健全公园绿地体系,建设绿色生态城市

2020年,省域公园体系基本建成,50%以上的地级以上市、30%以上的县(市)达到省级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十三五”期间,新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5个、国家园林城市4个、省级生态园林城市11个、省级生态园林县(市)18个,建设城市公园1100个,建设风景名胜区9个,建设水岸公园60个,建设湿地公园130个,建设森林(郊野)公园464个,建设融入绿地的运动场地750处,建成绿道11500公里,建设立体绿化1200公顷。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统筹管线有序运行

各城市要合理划定重点建设区域,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道路要根据功能需求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旧城区要结合“三旧”改造、城市棚户区改造、道路改扩建、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及地铁建设等,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各类管线必须全部入廊,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十三五”期间,全省规划建设345个综合管廊工程,至2020年,全省建成1000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管理运营规范化,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

优化城市能源供给,推进城市节能降耗

加快推进省市两级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电力设施建设及改造升级。“十三五”期间,全省计划建设省级LNG接收站及调峰储气库项目6项,规划续建及新开工省级天然气主干管道1916公里(至2020年,新增建成1557公里);各地级以上市新增燃气场站共434座,天然气管网7346公里,改造老旧管道1504公里。至2020年,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燃气输配系统基本形成,省市两级燃气系统全面衔接,实现全省管输体系“一张网”互连互通;中心城区配电网智能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大幅提高。

加强垃圾分类处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加快推动垃圾分类,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存量垃圾治理力度。“十三五”期间全省规划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73个,总处理规模73143吨/日。至2020年,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升级信息基础设施,打造信息化先导区

加快推进信息化互联网支撑的下一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联网大数据支撑的智慧城市智慧广东建设,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的信息化,提升重大基础设施的监测管理与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域空间开放共享。“十三五”期间,推动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规划建设,加快“一个中心”“一张网”建设。


多措并举,着力保障规划实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规划》指出,至2020年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共需资金16440亿元。如果资金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难以保证。《规划》提出,必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改革,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开展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切实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必须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提前加强组织实施,落实工作责任。《规划》提出,城市人民政府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工作机制,各地级以上市应建立以市领导挂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机制,明确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和统筹开展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在考核监督方面,广东将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规划》确定的16项约束性指标是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必须完成的建设任务,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考核要求进行考核。同时加强监测评估,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对各地城市基础设施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委托第三方机构,每年对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完成情况及建设水平进行评估,并接受社会监督。

《规划》还对完善政策机制、创新投资机制、完善用地保障、优化审批程序、改革运营机制、完善标准体系、鼓励技术创新等也作出了明确要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广东描绘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蓝图,在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重点突出,全省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实现提质增效的前景可期。(柳时强)